【环球热闻】丨现代青年与乡村的“双向奔赴”
随着冬小麦陆续返青,田间管理进入了关键时期,除草、病虫害防治、施肥等。平原县王杲铺镇王杲铺村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。
王杲铺镇杲城合作联社理事长栗超与技术员查看完田间管理情况,又匆忙赶到了联合社检验刚刚从安徽订购到货的两台烘干机,虽然距离玉米季还有好几个月,但栗超早早做好准备。“今年不用愁了,有了40亩的晾晒场,还有4台烘干机和1座烘干塔,可以带着村民们大干一场了。”
(资料图)
2012年栗超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硕士毕业后,放弃了在国外名企的就业机会,毅然回到平原县王杲铺镇自主创业,海外硕士回家种地?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事。“我就是农民的孩子,是土生土长的平原人,我看中农业的发展前景,同时看着国外规模化种植模式也想把先进种植模式落在家乡。”栗超说,自己父亲曾是镇里第一批种植大棚的人,那时大棚还是新鲜产物,加上技术经验不丰富,并没有成功,但随着种植技术升级,如今王杲铺镇已成为京津冀重要的蔬菜产业基地。
2019年,栗超担任杲城合作联社理事长,他带领家乡群众用新的种植模式和经营理念,托管了1.3万亩地,带领村民做好订单农业,帮助集体增收300余万元。“年轻人就要敢于尝试,这样才会有无限可能。”这是栗超经常对员工说的话。为了帮助农产品上行,栗超在2018年还成立了电商运营部,拥有线上粉丝27.8万,帮助了多家本地销售渠道单一的农副产品走出去,算是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农业与电商带动当地就业近100人。
现在,他的身份除了是杲城合作联社理事长,还是所在镇的青年人才协会会长,眼下,团平原县委正计划与栗超合作,将“好青年”研学实践基地落户在此,发挥青年创业“领头雁”的作用。
在平原,不仅仅是栗超,有一大批优秀青年抛开城市里的优越环境,扎根乡土,放飞梦想。有当好万众粉丝的新时代“耿师傅”,有立大志做大事,决心把“小罐”做成大产业的栗凯,还有硕士新农人,匠心种好粮的何石宝……团平原县委重点做实“好青年”政治培养和产业赋能,大力培养扶植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“领头雁”,引导一大批返乡青年投身乡村振兴,在广袤的乡村奉献青春智慧。
“团平原县委以‘搭平台、重培养、助建功’为总体思路,为乡村好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条件、搭建平台、提供支持,激发农村优秀青年发展活力,助推青年参与乡村振兴。”共青团平原县委员会书记朱倩倩说。
以乡镇(街道)为单位,注册成立青年人才协会,吸收户籍或居住地在本乡镇(街道),年龄在18至45周岁的返乡大中专毕业生、致富能手、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等各行业的优秀青年参与其中,以组织凝聚青年。将“乡村好青年”选培与青年人才协会充分融合,将县级以上好青年全部纳入青年人才协会,强化“乡村好青年联盟+青年人才协会”的双渠道培养机制,不断壮大协会人才储备力量。同时坚持“党建+团建”,成立协会党支部,打通好青年入党渠道。截至目前,已有20余名会员入党。
加强协会内部成员、协会与协会之间的沟通交流,以交流促提升,畅通各乡镇好青年的“对话”渠道,互相启发思路,聚合资源。通过交流提升,合作发展,吸引凝聚30余名青年电商创业者成立电商产业园区,并辐射周围3个乡镇成立电商产业服务中心,助推当地农副产品线上销售,形成青年电商创业和乡村振兴“双带动”效应。出台《平原县关于激发乡村人才活力服务乡村振兴的十二条措施》,为广大青年提供诸多“真金白银”举措,创新开展“粮王大赛”,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,直接让硕士当农场主管理农场,助力先进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农村开花结果。
现代青年与乡村的“双向奔赴”,截至目前,平原县共有900余名“乡村好青年”投身特色种养产业,带动2万余名村民增收;有128名“乡村好青年”享受金融扶持,340人参加创业技术培训,11人荣获“德州青年五四奖章”“德州市十佳青年创新创业之星”等荣誉,150人参加“青马工程”班学习;有70余人进入村级组织任职锻炼,大大充实了基层组织力量。如今,一批批“乡村好青年”在乡村振兴一线崭露头角,展现青春作为。
(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冯圆圆 报道)
关键词: